Kathog Rigzin Chenpo Dharma Association 噶陀仁珍千寶總網 版權所有
總會:台北市汐止東勢街201巷307號
/ TEL:(02)2691-3004
中區閉關中心:妙乘法苑 / TEL:(04)2563-0771‧大里華嚴精舍/TEL:(04)2481-1529
南區:TEL:(07)555-3249
           
  藏傳佛教
藏傳佛教及本傳承概要
藏傳教派
首頁

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宗派簡介
 

第六世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指導
仁珍貝智恭編

藏傳佛教以傳入時間的不同而分為兩階段,前譯約為西元433年到970年,長達537年,此時期翻譯的經論及傳承稱為前譯。自譯師仁欽桑波(958 - 1055)出家和翻譯第一部經為後譯的開始,直至現代。這中間,以眾生根器的不同、弘揚和主修法門不同而分出不同的法脈。藏傳佛教自第7世紀至今,計有十學派與八修派。

十學派的導師為:吞彌桑波札、毗盧遮納、噶瓦拜則、焦若魯堅參、祥也協德、努桑杰也協、仁欽桑波、鄂洛丹協饒、薩迦班智達根噶堅贊、布敦仁欽竹,此十位大師傳下經部的法門。

八修派為:寧瑪、噶當、道果、噶舉、香巴、希杰、六支、近修。此八派同樣都是顯密雙修,以竅訣及實修方法的差異而分派流。

現在漢地佛教界,不斷高喊藏傳分為紅、花、白、黃四大派,在西藏本地有以法帽紅或黃色而分紅帽派和黃帽派,無白教與花教的說法,這種紅、白、花等教顏色的分法唯有漢地。

在十三世達賴喇嘛格魯派政教合一的架構下,臨時政府大力推說四大教派,看似已經代替整個藏傳佛教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自中國大陸開放宗教以後,各個教派漸漸恢復,如西藏政府也已承認了覺囊派的傳承,成為藏傳佛教五大傳承之一。以下即略述藏傳佛教的五大傳承宗派。

一、寧瑪派

提起藏傳佛教,首先要介紹的就是寧瑪派。寧瑪派是佛教剛剛進入西藏,直到藏王朗達瑪滅佛為止,在很長時期內,於西藏形成的唯一教派,它是整個藏傳佛教的基礎。

1.立名因緣:寧瑪,藏語意為古、舊的意思。因為該派遵循前弘期所傳的教法,故得此名。亦因該派僧人大多戴紅色僧帽,俗稱紅帽派。

2.傳承源流:蓮花生大師是寧瑪派的開創祖師。公元8世紀中葉,藏王赤松德贊特派使者迎請印度蓮花生大師入藏傳法,並修建桑耶寺。因其教法依蓮花生大師所傳密咒和所遺伏藏為主而傳出,遂成一派。當時並無派名,後弘期其他教派形成之後,因其遵循舊弘期舊密咒,故被稱之為「寧瑪派」。寧瑪派的傳承與教法,主要來自於蓮花生大師、藏王赤松德贊等二十五位師徒。之後寧瑪巴傳承也形成六個分支。即多杰札、敏卓林、謝慶(雪謙)、卓慶(佐欽)、噶陀、白玉。

3.主要寺院:桑耶寺(蓮師主持建成,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具足的寺院)、鄔巴壟寺、多吉扎寺(金剛崖寺)、敏卓林寺(以天文曆算、藏醫、書法等聞名)、康托貢寺、西欽寺、佐欽寺(竹慶寺,以龐大的佛學院聞名)、白玉寺。

4.教法特色:寧瑪派的教法全部包括在九乘三部裏,九乘包括顯三乘、外密三乘和內密三乘,三部指內密三乘中的最後一乘無上瑜伽,即寧瑪派的殊勝法門大圓滿,包括心部、界部和要門(訣竅)部。大圓滿強調元成光明俱生智──自心與宇宙的究竟自性──的證悟與圓滿,它遠離分別、語言、方位和一多的相對性,在心意與究竟自性的契合下,行者的肉身也融入智慧光明身。

二、薩迦派

1.立名因緣:薩迦,藏語意為灰土,因為該派主寺薩迦寺所在地土色灰白而得名。又因薩迦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、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、白、黑三色花條,很多人誤稱之為「花教」。

2.傳承源流:薩迦派創立於11世紀,創始人昆貢卻傑布於1073年在仲曲河谷的薩迦地區興建寺廟,於是形成薩迦派。之後由其子薩欽貢噶寧布等「薩迦五祖」之僧俗兩係傳承弘揚。薩迦五祖為,白衣三祖師:貢噶寧布、索朗擇莫、札巴堅贊﹔紅衣二祖師:貢噶堅贊、羅智堅贊。12世紀末,智者薩班‧貢噶堅贊和其姪帕巴‧羅智堅贊(漢文史書稱「巴思八」),與蒙古皇帝結下殊勝法緣,並將西藏佛法首次傳入蒙古草原與中原地區。薩迦派的法座,是以家族傳承的方式延續下去,薩迦派主要有「擦而巴」與「窩而巴」兩大分支,各有傳承上師及傳世喇嘛相續傳法至今。

3.主要寺院:高波寺(薩迦派第一個寺院)、薩迦寺(薩迦派主寺)、艾旺卻丹寺、貢嘎寺、圖丹根培寺。

4.教法特色:薩迦派的主要觀點,首先是全盤接受《中論》等《龍樹六論》中有關中觀方面的空性,然後在空性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如來藏的見解。薩迦派的具體修法,是極喜金剛的生圓次第和道果的修法,這些修法屬於無上密宗的生圓次第。

三、噶舉派

1.立名因緣:噶舉,藏語意為佛語傳承,意為通過師徒口耳相傳修習密法。亦因該派祖師馬爾巴、密勒日巴在修法時均依照印度習慣穿白衣,故又俗稱白教。也因密勒日巴的弟子惹瓊巴戴白色僧帽,亦有稱之白帽派。

2.傳承源流:噶舉派分為香巴噶舉和達布噶舉兩個系統。香巴噶舉創始人為瓊波南嘉,但此系後來逐漸湮沒消失。通常俗稱的噶舉派是達布噶舉,由瑪爾巴譯師創立,其教法傳給其主要弟子密勒日巴。密勒日巴的弟子達布拉杰於1121年創建崗布寺,形成塔布噶舉系統,後分出許多支派,有「四大八小」之稱。噶舉派四大支為噶瑪噶舉、蔡巴噶舉、拔戎噶舉、帕竹噶舉。帕竹噶舉又分出「八小」支,即止貢、達壟、主巴、雅桑、綽浦、修賽、葉巴、瑪倉。

3.主要寺院:達波派,噶瑪單薩寺、楚布寺;蔡巴派,蔡巴寺、貢塘寺;拔戎派,拔戎寺;帕竹派,單薩替寺;香巴派,甲寺、桑定寺。

4.教法特色:噶舉派重視「大手印」傳承,不重文字,重在論理,即通達「大印」的智慧。奉能使自己證得「大印」智慧的師長為根本上師。「大手印」就是空性和光明,如同國王的印章具有普效性一般,任何事物都離不開空性和光明,因為萬法的本體既是空性又是光明。大印有顯有密,噶舉派各支系中各有偏重,而各有殊勝之點。

四、格魯派

1.立名因緣:格魯,藏語意為善律,因為該派倡導僧人應嚴守戒律而得名。又因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,俗稱黃帽派。

2.傳承源流:格魯派有新、舊兩種。舊派也稱噶當派,湧現了一大批以阿底峽尊者的弟子為代表的,修持嚴謹的大成就者;新派稱為格魯派,是由宗喀巴大師建立的教派。
宗喀巴大師先後從薩迦、噶舉、夏魯等派僧人學習。至14世紀80年代初,學習各派顯宗經論,以後又系統地學習密宗。宗喀巴積極倡導僧人嚴守戒律,學經須遵循次第。著《菩提道次第論》、《密宗道次第論》,為創立此派奠定理論基礎。1409年藏曆正月,宗喀巴倡建的拉薩甘丹寺,舉行了首創的祈願大法會,標誌著格魯派的創立。其後,達賴與班禪成為該派最著名的兩大活佛轉世系統。

3.主要寺院:甘丹寺、色拉寺、哲蚌寺、札什倫布寺、塔爾寺、拉卜楞寺。

4.教法特色:格魯派始終以組織嚴密、恪守戒律、制度完備、教育精深而著稱。該派有系統的學經制度,先顯後密,循序漸進;所學經論及考核、升遷等規定體系嚴謹。學經僧人須學顯宗五部大論:《釋量論》、《現觀莊嚴論》、《入中論》、《俱舍論》、《戒律本論》。學完可參加格西學位考試。獲得格西學位之後,再入上下密院研習事部、行部、瑜伽部、無上瑜伽部等密宗四部。

五、覺囊派

1.立名因緣:覺囊是地名,位於西藏日喀的西方,宋代時,此地初建一座寺院,俗稱覺囊寺,原名朋措林。

2.傳承源流:印度佛教他空觀派(世俗諦無實有,而勝義諦於究竟本性為實有)一直流傳到11世紀中,大成就者優摩彌覺多杰,依止他空觀、主修時輪金剛法得證悟,爾後成為一個學修完整的教派,他的後生突杰尊珠於1243-1313年,建立覺囊寺後,以地方名為傳承名而稱之。其後,堆波瓦及多羅那塔大師等,相繼住持、流傳,目前西藏各教派的時輪金剛傳承及他空中觀,都是從此派流傳下來的殊勝妙法。

3.代表寺院:集中於四川阿霸區域之讓塘寺、藏巴寺、秋吉寺、才秋寺、色寺、持囊寺、卓給寺。

4.教法特色:覺囊派最強調的,就是如來藏。雖然其他教派也講如來藏,但是沒有覺囊派宣說的那麼完整。佛陀初轉法輪所講的出離心、四聖諦、人無我等法門,每個教派都在宣說;第二轉法輪的空性,也是每一個教派都要修學的內容,只是格魯派特別強調而已;只有覺囊派,適時地彌補了第三轉法輪有關如來藏光明方面的缺口。第三轉法輪的見解和時輪金剛的見解聯合起來,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修法。這一修法一直延續至今,從而形成了藏傳佛教非常完整的學修體系!覺囊派的顯宗見解,主要是第三轉法輪的如來藏;在修習密宗上,比較注重時輪金剛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:
第六世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:〈藏傳佛教及本傳承概要〉,噶陀仁珍千寶總網。
〈宗派源流〉,達賴喇嘛基金會網頁。
〈藏傳佛教簡介〉,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網頁。
洛桑杰嘉措:《圖解西藏密宗》,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。(本書附有藏傳佛教各大宗派的發展路線圖、寺院分布圖及寺院簡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