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athog Rigzin Chenpo Dharma Association 噶陀仁珍千寶總網 版權所有
總會:台北市汐止東勢街201巷307號
/ TEL:(02)2691-3004
中區閉關中心:妙乘法苑 / TEL:(04)2563-0771•大里華嚴精舍/TEL:(04)2481-1529
南區:TEL:(07)555-3249
           

  佛教見地
中觀見
漢傳八宗
五部大論
首頁
佛教見地 漢傳佛教簡介

以八大宗派為核心介紹

指導上師:仁珍千寶六世
金剛弟子:仁珍能薩編整

就歷史意義來看,漢傳佛教是指﹕約於西元一世紀,東漢末年時期,佛教經由西域或海路進入中國。進入中國的佛教思想可歸納為十三宗,隨著各宗派的發展,彼此融攝,至唐代,以十大宗派為主流,其中以大乘佛教為主,共有八宗,雖然也有小乘傳承,但多為大乘所融攝,大乘八宗為:三論宗、法相宗、淨土宗、律宗、密宗、禪宗、天台宗、華嚴宗。

三論宗:

三論宗以龍樹菩薩的《中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與提婆菩薩的《百論》開宗立派,宣揚空、無相、無所得、八不中道等義理,是具有濃厚印度傳承特色的宗派。以其著重闡揚諸法性空,故又稱「法性宗」,別稱「空宗、無相宗、中觀宗、嘉祥宗、提婆宗、般若宗」等。
中國三論宗思想的形成,溯自魏晉南北朝時期,般若思想與玄學結合,形成六家七宗格義之學,開啟本宗思想發展契機。繼由羅什大師譯三論,奠定我國三論基礎。羅什門人僧肇作《肇論》,確立空有無礙的般若思想體系,開中國三論宗思想的先河。羅什門下僧叡等多弘法江南,僧肇等則宣教關中,形成三論宗南、北二大學派。南朝劉宋時期,北派因法將欠缺而漸趨消沈,南派亦受成實宗的影響而未能發展。

法相宗:

西元四、五世紀,無著的《攝大乘論》和世親的《唯識二十論》、《唯識三十頌》為唯識思想的代表著作。主要說明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意識,並非實存的「境識俱空」,又稱為「真實唯識說」,由真諦傳到中國,形成「攝論宗」。
另外主張「境空識有」的「方便唯識說」,由陳那、無性、護法等唯識論師的傳承,經由玄奘大師傳到中國、日本,是現今的「法相宗」。玄奘弟子窺基,弘法於慈恩寺,世稱慈恩大師,故本宗又名「慈恩宗」,此宗至唐末已衰微。本宗依據《解深密經•法相品》而立,主張一切諸法的體性、相狀都是唯識所變,故又稱「唯識宗」或「有相宗」。唯識學說建立種種「法相」,以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理,力矯空宗末流斷滅空的偏執,故名「大乘有宗」。

淨土宗:

彌陀淨土思想乃依據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三經所成立。四世紀間,世親菩薩造《往生論》,力勸往生西方。此「三經一論」先後傳入中國,成為淨土宗成立的重要典據。
東晉弘揚彌陀淨土最力者是慧遠大師,他在廬山與大眾結白蓮社,共修念佛三昧,是我國「結社念佛」的始祖,也是我國淨土宗的主流。淨宗以生西方淨土者皆由蓮花化生,而極樂國土亦名蓮邦,所以又稱「蓮宗」;又藉彌陀本願的他力,稱念佛名為主要修行法,故又稱「念佛宗」。

律宗:

釋迦牟尼佛為檢束僧眾的行為,制定各種戒律,目的是淨化身心、證入涅槃。
中國律宗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律師,著作甚豐,其中《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》為千年來我國律學行事的指南。道宣律師久居終南山弘化《四分律》,因其學養深厚,嚴持淨戒,律學大彰,世稱「南山律宗」,也稱「四分律宗」,其後法脈不絕,道宣再傳弟子鑑真,開創日本律宗。現在一般說的律宗,皆指南山律宗。

密宗:

早在佛陀時代,真言密咒已流行於印度民間,用以守護、消災、治毒等。七世紀時,密教結合大乘教理的精粹,組織了完整的理論系統,以大日如來所說的《大日經》和《金剛頂經》為主,成立「胎藏界」和「金剛界」密法兩大部,形成獨立的宗派,又稱「金剛乘」。
中國密宗尊龍樹為初祖,龍樹傳兩部密法給龍智;八世紀初,印度善無畏、金剛智乃至不空皆曾於印度得其真傳。唐玄宗開元年間,善無畏與金剛智先後將胎藏部、金剛部密法傳入中國,奠定密宗基礎。不空依止金剛智出家,盡得其密法,其後到南印度廣求密教經典,回中國後專志翻譯,被尊為四大翻譯家之一。
中國密宗在不空的發揚光大下,順利擴展,玄宗等帝王皆受其灌頂,禮為帝師;不空派弟子於五台山造金閣寺、玉華寺,流傳至清末,五台山均為密教重鎮。中國密宗又稱「唐密」,在唐代興盛一時,後漸衰微。

禪宗:

禪宗尊奉北魏來華的菩提達摩為始祖,達摩以四卷《楞伽經》傳給二祖慧可,其後為:三祖僧璨、四祖道信、五祖弘忍。弘忍門下,禪宗分為兩派:神秀及其弟子以長安、洛陽兩京為中心的北方傳法,稱為北宗,禪法主張漸悟;惠能及其弟子在南方傳法,稱為南宗,禪法主張頓悟。唐中期以後,南宗逐漸成為禪宗主流,北宗逐漸衰微,乃至湮沒無聞。六祖慧能以「無念為宗、無相為體、無住為本」為禪法核心,禪宗在中國才真正形成。

天台(攝涅槃宗):

天台宗因開創者隋代智者大師居天台山而得名。此宗依《法華經》的教旨而建立思想體系,又名「法華宗」。本宗教門義旨,以《法華經》為宗旨,以《大智度論》為指南,以《大般涅槃經》為輔助,以《大品般若》為觀法,援諸經以增信,引諸論以助成。
天台宗的思想淵源可遠溯自印度龍樹菩薩所撰的《大智度論》、《中論》。此二論傳入我國,經鳩摩羅什翻譯弘揚,此後,得北齊慧文、南嶽慧思兩大師的傳承,及至智者大師的發揚,創立教觀雙美體系,成為天台教學的基礎。

華嚴(攝地論宗):

華嚴宗係依據《華嚴經》而立名。唐代初祖杜順大師創出「法界三觀」,總括華嚴奧旨而開宗。他一生中神異事蹟很多,比如聾子、瞎子拜見他以後,能聽能見。三祖賢首國師法藏著述豐厚,以《華嚴》為別教一乘的圓明具德宗,完成華嚴教觀雙門的組織系統,華嚴法門因而大行,所以本宗又稱「賢首宗」。法藏一生宣講《華嚴經》三十餘遍,常有瑞應,或有光明從口而出,或見五彩祥雲凝空。又本宗以四法界說明法界自在無礙法門,亦稱「法界宗」。現今通行的《八十華嚴疏鈔》是四祖清涼國師澄觀所作,故亦名「清涼宗」。
華嚴宗經五位傑出祖師的推弘,完成精深的思想體系,和天台宗同為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二大圭璧。